个人养老金又有新动态。
近日,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,在36个城市及地区先行实施的个人养老金制度,目前运行平稳,先行工作取得积极成效,下一步将推进个人养老金制度全面实施。
个人养老金制度是政府政策支持、个人自愿参加、市场化运营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,年缴费上限为12000元,属于第三支柱保险中有国家制度安排的部分,于2022年11月25日正式启动实施。最新数据显示,目前开立账户人数超过5000万人。
记者通过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查询到,截至2024年1月26日,个人养老金产品合计726款,其中具体包括:储蓄产品465款,基金产品180款,保险产品58款,理财产品23款。
但个人养老金仍存在“开户热、投资冷、缴存意愿不高”的现象。据透露,缴存人数仅占开户人数的22%,投资人数又仅占缴存人数的62%。
在亚洲养老金融与产业研究院院长、中信基金会金融实验室专家成员包虹剑看来,消费者缴存意愿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于养老资产收益没能令人满意。
数据显示,在过去一年中,个人养老金投资金额中有超过60%的资金存在银行,以银行定期存款为主;有10%左右的资金在保险里,从长期来看可能也不亏;还有大概25%的钱在基金里,但正向盈利的产品屈指可数,占比不到10%。“虽然监管层面希望金融机构将投资期限拉长进行考核,但很多老百姓目前对短期收益的敏感度还是很高。”
记者统计发现,目前已披露的16款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产品中,稳健型账户2023年结算利率在2.1%-4.15%区间,平均结算利率为3.54%。其中,国民养老的国民共同富裕稳健型账户结算利率最高,为4.15%,新华养老的盈佳人生稳健型账户结算利率为4%,其余多数产品稳健型账户结算利率在3%-4%区间。
另一方面,消费者可触达产品种类和数量相对受限。《2023中国居民养老财富管理发展报告》显示,47%的受访者表示没有找到合适的产品。据包虹剑透露,很多消费者都希望购买的产品有一定保底,再有浮动,而这些涉及到对冲等一些金融工具,目前很难提供。
此外,消费者普遍反映对于产品配置和规划无从获取,表示缺乏专业的顾问帮助自己。包虹剑建议,金融机构多对消费者做养老投资教育,让消费者知道,养老不仅仅是钱的问题,还有资源和服务。金融机构应该承担起消费者教育的部分工作。“如果还是一味以推荐某个产品为主要工作,而不能提升自己员工的系统专业素养和养老规划能力,是很难让消费者放心把钱放在一个长期的养老账户中的。”

